2007/12/18

Goolge knol vs Yahoo! Answer

請先看:

Google進軍網路百科 Knol挑戰Wiki

小小柯他爹的blog有關此條新聞的討論

knol現在只有dummy page可以參考, 之後實作出來的結果不知會怎樣,

所以我只好用一種打嘴炮的方式來說說我的看法.

我不覺得Yahoo! Answer(或說K+), knol和Wikipedia有任何的衝突,

Yahoo! Answer的特色(也是眾多人詬病的原因)是發問者導向, 所累積下來的內容,

會因為發問素質的不同而有品質的差異.

Wikipedia則是事實導向, 由眾多人合力編輯各種條目, 以求最接近正確的事實.

任何一個有疑問的條目都可以被公開審視和編修, 內容品質有較高度的價值,

但是可能在領域交流這一環相對是較弱的.

Knol以Dummy page看來, 則屬於第三種, 解答者導向. 由使用者自訂題目撰寫,

再收集這些文章成為知識內容. 缺點在於如果解答者來源不足, 這個想法一定陣亡.

 

以Answer跟knol相比較, 前者受限於發問者的深度, 後者則侷於解答者的廣度.

Answer同一類別的問題, 重覆度相當高, 這也造成取用內容的使用者, 無法判定內容的價值.

雖然有評價制度可以參考, 但是因為主動權在發問者身上, 評價制度太容易淹死在問題海裡面.

knol換個角度來做, 主導權換到解答者身上, 由解答者提供內容後, 由使用者評價內容品質.

相對於Answer的優勢在於, 不會因為問題海而犧牲內容. 可是優勢之所在也是弱勢之所在.

knol的解答者如果不夠龐大, 內容涵蓋不夠多, 使用者絕對不會留戀這個地方.

這也是knol主打的商業模式厲害的地方, 解答者共享利潤. 用實際的回報吸引更多內容.

Answer用問題吸引知識, knol用錢吸引知識.

Answer把流浪在各論壇或mailing list的發問者集中起來, 用流量來賺廣告費用.

knol把散布在各blog或專欄的寫手收編進來, 用內容來賺廣告費用.

 

knol這招很高明(我該用流行語:舔蜜點甜蜜點嗎? XDDDD)

我看好knol的崛起, 但是知識市場的霸主會是誰, 尚在未定之天.

 

 

 

人客啊! 這才叫做行政效率和為民服務!

今天再次見識到香港政府的行政效率....
今年初在香港辦身份證和工作簽證就已經覺得很不錯.
(詳見:在港工作外籍人士申辦香港身份證續-香港工作簽證申請)
這次跟稅務局打交道更是覺得這才叫為民服務.

話說公司有提供我租屋的津貼, 但是因為一連串的疏忽和遺漏,
總之, 到了年初要報稅時, 這筆本來該是扣除在外的所得, 變成要課稅.
這一來一往相差的金額, 對我來說可是一筆大錢.

我詢問了公司HR, 但是沒有得到完整的答案, 聽起來就是我得認了這筆爛帳.
所以上週四就寫了一封E-mail到香港稅務局, 簡單地描述狀況後, 請稅務局指示.

今天中午(總共才四個工作天!!), 稅務局回信了.
信中告知他們現有條例的狀況下, 公司該怎麼做, 我可以怎麼做,
然後附上回應我的官員的姓名電話, 如果有疑問, 可以直接打電話詢問.

同時也說明, 如果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協助, 我可以用E-mail或電話,
直接聯絡在我的稅單上指派的稅務局官員, 他會全程協助我辦完手續.

哇靠! 真的比全國電子還要感心.
電子郵件不是制式回應, 還清楚說明你真正想知道的事, 而且四個工作天就回信了.
更讓人爽快的是, 他願意出面替你爭取該有的權益.
先不論政治立場等狗屁倒灶的事, 我得說, 這種站在人民這邊的政府, 才是好政府啊!


2007/12/15

抵港一週年誌

一年前的今天, 我第一次踏上這個小島....

一年後的今天, 一切, 都不太一樣了.....

去年此時, 公司批准我調動到香港, 成為部門第一個海外工作者.

當時的心情跟現在很像, 有很多不安的情緒, 也有面對新挑戰的興奮.

一個人來到這邊, 耳朵聽到的都不是熟悉的語言;

眼中所及的, 看似相似卻大異其趣的城市.

 

這一年, 工作上的變動之大,難以想像. 好不容易進入狀況之後,

跟隨而來的卻是組織變動, 就僅僅一週, 風雲變色.

所有剛起頭的事全都腰斬. 本來應該忙到天昏地暗的時間,

轉眼間, 啵! 沒有了.

 

就像電影黑鷹計劃裡, 落單的那兩個Ranger一樣,

埋頭守著前方陣線, 稍一停歇轉頭一看, 靠! 被整個部隊遺棄了.

部隊丟下我們, 我們還是得找到路回家,

在沒人帶領的情況下, 只好瞎摸了.

兩個人在摩加迪休裡亂繞, 解決不知從何而來的民兵,

並互相掩護彼此的安全.  這情節跟我這六個月來的狀況不謀而合啊.

 

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 請求支援,換來的只是高高在上的參謀們的

腦殘要求, 居高臨下的是你們, 槍林彈雨可是灑在我們身上啊!

為了活下去, 只好分頭前進, 各自尋找最好的方法生存了.

 

2006.12.15 新的挑戰.

2007.12.15 還是新的挑戰.

 

2007/12/07

中正廟的"大中至正"怎麼來的?



今年應該是中正紀念堂(AKA. 中正廟, 江開穴美模女優后, 自由廣場)
最火紅的一年了.年初說要拆圍牆沒拆成, 年底就直接把門牌給摘了.

來討論一下"大中至正"的由來,
順便突顯一下教育部從上到下的一條腦殘鞭.

教育部主任秘書莊國榮則公開指稱,「至正」是元順帝的年號,
元順帝就是被朱元璋打敗後逃走的皇帝,
如果當時秦孝儀知道「至正」是元順帝的年號,還會用這二個字嗎?
另一名官員補充說,「大中」是唐宣宗的年號,
在中國歷史上,唐宣宗是個無能的皇帝。


先講元順帝(元惠宗), 好歹元順帝也曾經正視國事, 試圖減少漢蒙衝突,
修訂了遼, 金, 宋等三史, 治理黃河. 後期因為沉迷練氣和房中術才國祚衰敗.
我個人認為這跟現任總統有相似之處, 只是不是練房中術而已.

唐宣宗就更冤了, 在晚唐時期一片腐敗的情況下, 還想打出逆轉安打.
結束黨爭, 致力民生, 收復失土, 史稱"大中之治".
引述資治通鑑片段
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
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如果唐宣宗這樣都算無能, 那中國歷史上有為的皇帝也不算多了

王陽明的傳習錄上卷中, 弟子徐愛的引言
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萶桌取精一之功,
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這才是在匾上題"大中至正"的由來.

引用秦孝儀的"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序"
自共匪肆逆,神州陸沉,赤水群飛,民隨波沸。 
公深憫生民之倒懸無告,又復困心橫慮,重張區宇,
奠復興之丕基,為兆姓所託命,憂患紛乘,立言益復精切,
以定靜安慮得之涵攝,為危微精一中之操持,
寓理帥氣,主敬立極,尤益顯其思想之邃密,人格之粹美,
昔陽明弟子徐愛謂陽明先生曰:「先生處困養靜,精一之功,
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此言在當日陽明心目中之辭受不可知。
顧五百年後,公則已盡踐之矣。


要鞭人可以, 但是也要拿正確的來鞭.
大中至正是儒家拿來呼應補習班班導至聖先師孔子的話,
至於愛寫在誰的墳上, 躺在裡面的人基本上是沒辦法反對的.
這群教育部官員跟這個總統...嗯...不念書也請愛用Google和Wikipedia吧.

2007/12/02

為什麼台灣學生沒有國際觀?

no_evil

Picture from http://www.aspencountry.com/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 台灣學生國際觀不足 7成不知2012奧運地點

其實這是個不能算新聞的新聞了, 從我國中時期起, 這種鬼調查就一直存在, 結論也都一樣.

反正各單位每年出個調查, 記者有得抄也樂的省事.

每次這樣的新聞稿出來, 就會有教授學者出來附和,

舉出更多國際觀不足的例子(如果你認為我說的是李家同先生, 我只能點頭)

或是有一派會說, 知道這些事跟我有何關係.

好吧, 知道奧運在哪辦跟某國首都在哪這些都不是生活必需的,

但是讓人擔心的其實是背後的意義.

如果我也說些什麼掌握國際脈動, 提高全球競爭力,

順便附上 Did you know投影片的話, 那就虛掉了.

這東西頂多在聯考作文拿點分數, 再來我也想不出有啥用處了.

學生真的不關心國際情事跟世界脈動嗎?

不! 不只不關心世界, 連國內也懶的關心, 或是說, 根本不值得關心.

台灣新聞媒體的素質, 一節60分鐘的新聞,

真正能讓你多想三分鐘的, 可能一則都沒有.

政治新聞可以報40分鐘, 35分鐘都在追著無聊的話題(如: 打炮, 三隻小豬),

剩五分鐘告訴你要中油員工有年終, 但是油還要再漲.

10分鐘報個娛樂+體育新聞, 最後10分鐘再告訴你哪家小吃好吃或是遊樂園又在辦活動了.

如果當天有重大刑案, 那政治新聞比重會少一點,

如果是壹週刊出刊日, 那重點新聞就是壹週刊頭版.

新聞總是一些煽動的題材, 斷章取義的報導, 品質低落的結果造成接受的意願變差,

失去一個最容易取得綜合資訊的管道, 要怎麼奢望學生可以有個概觀之後再深入瞭解?

因為媒體喜歡, 所以政客也喜歡, 上下交相賊的結果就是整天新聞都是一堆垃圾,

想在垃圾中挑出黃金得先忍受很多的臭味.........還不一定挑的到.

我的看法是, 這些基金會, 專家學者, 與其在那邊空談說學生應該加強這個, 加強那個,

不如把心力放在新聞媒體上, 輸入資訊開始有品質, 自然視聽人也會慢慢地被改變.

到時再來談學生關不關心國家大事或世界還來的及.

或說, 這些基金會也是藉著媒體來炒知名度? 上下交相賊剛剛用過了, 那改用一丘之貉好了.